学校快讯/Campus Express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学校快讯
当少年作家遇见英伦名校——中国少年作家学会王安忆佳第四本新书
发布日期:2017-09-12    作者:    来源:    点击量:691   分享到:
 
10月11日,刚刚获得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石黑一雄(日裔英藉人)回到母校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UEA)讲课,中国少年作家学会主席、中国少年作家班学员、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UEA)电影传媒写作专业学生王安忆佳有幸聆听受教。
与此同时,王安忆佳利用课余时间创作的19万字短篇小说集《遇见》,近日由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当当、京东、亚马逊网店和各地新华书店发售。这是王安忆佳出版的第四本书。该书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书名,获得多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好评和力荐。


新书《遇见》

没有你,良辰美景更与何人说?
18岁少女用《遇见》温暖世界



2016年12月,读高三的王安忆佳结束了短篇小说集《遇见》的创作和整理工作。
“按照惯例,我把书稿投递给了两三家出版社,我希望有人看上并能赶在2017年3月底我的18岁生日来临之际出版,作为我致青春的一份见面礼。书稿很快得到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青睐,于2017年春节前正式签订了出版合同。但我低估了插画创作的时间、出版社的稿件审校时间等因素,所以《遇见》最终在7月底才出版面世。不过俗话说‘好饭不怕晚’,只要最后是你,晚一点真的没关系。”
 

王安忆佳



关于这本书的主题和内容,王安忆佳介绍说:“如同昆虫的蜕变,人从少年到青春的蜕变有憧憬也有伤痛,《遇见》所描述的,就是少年遇见青春、遇见他人、遇见世界时的那份躁动与疼痛。我曾反复地听孙艳姿的《遇见》。后来我写了一些关于人与人相遇、人与记忆重逢的故事。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那些小人物们有的最终与他们珍视的一切相逢,有的依旧在路上,有的则被时间的高墙隔在历史的另一端。这么多年过去,我最不后悔的事就是与那些故事原本的主人公相遇。我找不到他们如今的踪迹,也找不到当时那个听故事的我,然而记忆终究留存了下来。这就是《遇见》的故事。”

王安忆佳与中国作协副主席贾平凹合影

 
《遇见》里的角色虽然有老有少,但得到了不同年龄段读者的普通欢迎,这首先基于文章主题和情节的设置吻合了老幼读者对于人性和爱的普世追求。多年来,王安忆佳的文字一直保持着这样的风格。“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这样评价王安忆佳:“这个孩子,她在用心灵感触世界,用真情写字,在快乐中成长,只有这样,她才能创造出这些带着温度的语言,让我们在她的故事里读到了感动。”
王安忆佳有着超越其年龄的洞察力,却又保持着难得的单纯和清醒,虽然还是学生,但她视野广阔,思想深刻理性,文笔也毫无“学生腔”。著名诗人安武林评价她的作品说:“王安忆佳的文字看起来既清纯又老到,显示了她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文学表达能力。”这可能也是她的作品能够从众多学生作品中脱颖而出、老少读者通吃的又一个原因。

 
被英国五所大学录取
从“偏科生”到“学霸”,她是怎么做到的?

 
在《遇见》出版的同时,王安忆佳曾收到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布里斯托大学、兰卡斯特大学等五所世界著名院校的录取通知书。
选择赴英修读影视传媒专业的王安忆佳,给人的印象是安静、腼腆和聪慧。在谈及眼前的成绩时,她说:“作家柳青曾说,人的一生,关键的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你年轻的时候。我就有幸在这关键的几步的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来帮助我。一是从小学到高中,父母和几任语文老师一直鼓励和监督我写作,一路雷打不动、风雨无阻地坚持了下来。二是父母真的做到了因材施教。传统的“木桶理论”认为,一个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可是我的父母却认为这个“木桶理论”貌似正确,实际上误人子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面对我的严重偏科(数理化经常不及格),特别是在小升初‘奥数至上’的暴风骤雨袭来时,父母替我遮风挡雨,他们觉得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纵容我‘抓优放劣’、不学奥数,才让我躲过应试教育的碾压,‘幸免于难’。三是,高中选择了国际中学。正是因为高中选择了A-Level课程,才让我有精力和动力选修自己擅长的科目。现在看来,我最终选择赴英国学习用文字和镜头表达思想的专业,跟我从小喜欢欧洲文化,从小热爱写作是分不开的。


 

《遇见》插图


《遇见》插图
 
王安忆佳在高中阶段是班里的“学霸”(刚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时,她曾跟父母开玩笑说:“熬了九年,现在终于由学渣熬成学霸,不容易啊!”)。谈及她在高中三年的学习经历,王安忆佳说:“虽然学校的氛围比较自由开放,但其实根本没有看起来那么轻松,语言和学术方面的挑战还是很大的。我之所以学得开心,主要是喜欢这里的外教老师以及他们创新的教学方式,遇见了许多有意思的国内外朋友,他们总能带来新鲜的空气,让我每到周末就渴望周一赶紧到来。”此外,王安忆佳还是学生会的积极分子,经常编排派对节目、制作宣传海报、组织义卖活动等。“国际班开放的理念和老师的引导鼓励,最大限度给了我发挥特长的自由,让我能倾听自己的心声并以兴趣选择专业”,她说,“就这一点来说,在人生的关键时期能够遇见他们,我是非常幸运和幸福的”。
 
好作文是怎样炼成的?
家庭出版社”功不可没!


 生于1999年的王安忆佳,早在12岁就加入了陕西省作家协会,13岁时成为杨红樱《马小跳》杂志首席签约作者、《华商报》签约作者,2017年1月当选为中国少年作家学会主席。她迄今已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中国校园文学》《意林》《格言》《小小说选刊》《延河》《美文》等报刊累计发表作品400余篇80余万字,出版了4部作品,其中的美文集《花开有声》跻身2012年度"中国好书榜"。
那么,王安忆佳的好作文是怎样炼成的呢?其中有何秘诀?
对于这个问题,王安忆佳介绍说:也谈不上什么秘诀。我们是普通家庭,但在我的写作成长路上,父母给予了我不同寻常的支持。爸爸的工作是给博物馆搞布展策划设计的,他因此有个“职业病”:喜欢把我的书本、作业、作文、绘画涂鸦等东西统统当成“文物”收藏,他说他是我的忠实“粉丝”。从我小学一年级写的第一篇作文开始,我的所有手稿都成了爸爸的收藏,不仅收藏,还拍照留念,并及时录入电脑保存。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在我9岁生日那天,爸爸把我平时的习作整理编印成一本“书”作为礼物送给我,“书”的封面印着“王安忆佳著”。这可真是莫大的鼓励。自此,我们的“家庭出版社”宣告成立,妈妈任社长,负责经费,爸爸任主编,兼打字员、校对员、跟印员,我是唯一的签约小作家。就这样,从那时到小学毕业,几乎每学期家庭出版社都会给我编印一本习作集。这期间,父母还帮我投稿,让我参赛,参加一些少年作家圈的夏令营活动。所有这些,让我的写作兴趣、眼界和文笔水平与日俱增,后来还真把我的作品送进了国家正规出版社。

 
王安忆佳个人作品集
 
王安忆佳非常赞同并受益于爸爸的一个做法,这就是:反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这个说法。爸爸认为,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不是苛求孩子把“这一篇”作文写得多好。因此忆佳的每一篇作文出手后,她都没兴趣修改,爸爸也不要求她改,更不会越俎代庖帮她“装修”作文。在爸爸看来,孩子的作文是孩子的“孩子”,也就是他的“孙子”,看在眼里啥都好,“隔代亲”嘛。就算有不满意的,爸爸也只是期待忆佳的“下一篇”。“这样一来,写作自然成了不断尝鲜的乐事!相反,反复的修改,无论是自觉改、被动改、师长代改,都会把写作的兴趣折磨得体无完肤。我庆幸自己“遇见”了一个开明的老爸。又是一个美丽的遇见,好幸运啊!”王安忆佳这样说。
王安忆佳还特别谈到中国少年作家班对自己的影响。她自10岁起,连续多年参加了中国少年作家班的函授和面授活动,“这个大家庭像一座熔炉一样焠炼着其中的每一个莘莘学子。”
谈及未来,这个18岁的姑娘也有自己的思考:“离真正的作家我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我将来也未必会执着于当一个作家,但如果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我手写我心’,写我所见、所思,何尝不是一种幸福。”